2005年泉州市初中毕业、升学考试(课改实验区)语文科自评报告
|
|
作者: 上传者:admin 日期:06-05-04 |
2005年泉州市初中毕业、升学考试(课改实验区)语文科自评报告
发表时间:2005年10月9日
一、试题评析
2005年是我市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一年,首届5个省级课改实验区的初中毕业生参加了改革中的中考。为切实发挥考试对体现新课程教育观和质量观的正确导向作用,命题中,认真贯彻“课标”及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5年初中毕业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》的精神和要求,坚持“三个有利”:
1、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,面向全体学生,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,真实、全面地反映初中毕业生在语文学科学习目标方面达到的水平;
2、有利于推进语文学科教学改革,全面提高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,促进学生主动地、生动活泼地学习,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;
3、有利于建立科学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,全面评估初中毕业生的语文素养,为高中阶段学校综合评价、择优录取提供依据。
试卷结构依旧是三大板块,赋分依次是28分、62分、60分,考查内容有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、阅读和写作。注意基础与能力兼顾,重视对学生探究精神与开放思维的考查,既立足学情,又求变求新,体现如下几个特点:
(一)重视积累与运用
语基部分涉及了汉字书写、古诗文默写、名著阅读和综合性学习的考查,总体难度不高,富有文学色彩,强化了文化积淀和语言运用的考查。
文言文阅读涉及了文言实词虚词的辨析和解释、文言翻译、文段理解和综合性学习的考查。综合性学习考查的引入,在注重知识考查的基础上,强化了运用能力与语文素养的综合考查。
现代文阅读《海洋是未来的粮仓》请考生就保护海洋的重要性谈谈自己的看法,《上帝只给他一只老鼠》请考生联想名人名言或事例作答,本身既考查积累的丰富性,又考查运用的针对性和灵活性。
(二)注重情感体验与创造性理解
今年中考语文试卷依据课程标准,从知识与能力、过程与方法、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命题,力求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。与往年相比较,今年的试卷注重考生的情感体验与创造性理解。
首先体现在语基的考查上,古诗文默写不单纯考查识记积累,还涉及诗人情怀的理解;名著阅读涉及个性阅读与收获;综合性学习试题贴近生活,考查考生对问题的独立见解,这些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。
其次体现在阅读的考查上。文言文部分,阅读理解名篇《爱莲说》,谈喜欢花的原因,激发考生情感体验,说出独特的感受。现代文阅读部分,精心选材。《上帝只给他一只老鼠》一文文质兼美,生活气息浓厚,贴近考生生活实际,易于引起考生阅读兴趣及情感上的共鸣。设题注意规范与开放结合,考生感悟、理解、联想,从中思考人生的价值,学会正确对待挫折与痛苦,追求理想与成功,从而丰富了人生的体验。
试卷第三部分——作文,更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特点。在设题上,不仅注意符合考生的思想水平和生活实际,使之文思泉涌;更注意引导、鼓励考生写出有真情实感、有创意的文章来。在形式上,采用二题选一的做法,两道题形成梯度,为不同层面的考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展示才能的空间,更利于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的发展。
(三)强化综合性学习
课程标准规定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包括:识字与写字、阅读、写作、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。
今年中考从我市的实际情况出发,口语交际仍未进入试卷,但今年强化了综合性学习的考查,强化了对考生探究能力与运用能力的检测。具体体现在以下一些题目:对“学生该不该做家务”谈自己的看法,从考生的生活实际出发,考查观点的阐明及简要论述的能力;说明自己喜欢哪种花的原因,让考生借鉴《爱莲说》中描摹花的写法来谈,将其视野引向更广阔的天地;阅读《海洋是未来的粮仓》谈谈自己对保护海洋的重要性的认识,这更需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及联系相关的知识作探究,说出合乎情理的道理来;理解《上帝只给他一只老鼠》一文内容,联系名人名言或事例谈感想等。
另外,在作文方面还作了如下改革:
1、限定文体。导向平时作文教学的规范化,令教师们注意各种文体的教学,扎实学生的作文基本功。
2、评分标准的设定,分项定分,较科学、合理地评价考生写作的水平,克服作文打分“跟着感觉走”的弊病。
3、将书写纳入作文分值,导向教学对文字书写的重视,利于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的养成。
二、考试质量分析
(一)成绩统计
全市考生数为9.8万人,成绩与去年相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,这与课改的推进有很大的关系。
参考人数 平均分 得分率 及格率 A率 最高分 最低分
49744 106.89 71.3% 83.4% 18% 149 0
各大题得分情况(抽样数据)
题 目 语基 文言 说明文 记叙文 阅读 写作
平均分 21.63 11.04 9.16 21.61 41.81 43.53
得分率 77% 69% 65% 67% 67% 72%
(二)答题分析
1、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(28分)
本部分省级课改实验区共5小题,平均得分21.63分,较去年提高0.24分,得分率77%。
(1)按拼音写汉字(5分)
本题出自现代文背诵课文鲁迅的《风筝》,难度不大,得分率80%。考生丢分主要在于写错别字,如“伶仃”不会写或写成“呤叮”等,“憔悴”写成“僬倅”“巧翠”“乔粹”等。
(2)古诗文默写(6分)
本题考查的全是课内名句名篇,其中涉及两诗两文——杜甫的《春望》、王勃的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、诸葛亮的《出师表》、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,难度比去年低,但得分率却是本部分最低的,只有64%。考生丢分主要在于识记不牢,有些考生难以完整写出,甚至只字未写,特别是古文的识记丢分严重;其次是写错别字,如“偕”写成“皆”,“宠”写成“庞”,“怡”写错别字的也不少。
(3)古诗文理解积累(6分)
本题考查有关月的诗句积累并说明诗人所抒发的情怀,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,而且教材中出现多次,所以难度并不大,得分率80%。考生丢分主要在于对识记的诗句不理解,对诗人所抒发的情怀说明错误,如把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”说成是对友人的离别之情,把“我寄愁心与明月,随风直到夜郎西”说成是对故乡的怀念;有个别考生甚至将题目中的“月”理解成“月份”的“月”,结果写状物的变成写时间的诗句了。其次还是写错别字,如“圆缺”写成“阴缺”。
(4)名著阅读(7分)
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识记积累和阅读收获,命题开放,难度并不大,得分率80%。大多数考生以四大古典名著为例,或介绍情节,或介绍人物,个别学生介绍《名人传》中的贝多芬。考生丢分主要在于基本常识掌握不牢固,如《西游记》的作者写成是罗贯中或范仲淹,《鲁宾逊漂流记》的作者写不出来,篇目不加书名号的也不少;其次阅读收获写得牛头不对马嘴,如通过武松打虎看出做人要有远大的政治抱负,通过诸葛亮这一典型的贤臣得出我们要了解历史等等。考生丢分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认真阅读原著,对原著的内容不熟悉,更谈不上理解了。
(5)观点阐述(4分)
本题侧重考查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,针对“学生该不该做家务”谈谈看法,得分率84%,为本部分最高。答题时,考生能自圆其说,但套话、老话、缺乏自己的真实想法的有之。
2、阅读(62分)
(一)文言文阅读(16分)
本题文段节选自《爱莲说》,设置5小题,平均得分11.04分,得分率69%。
(6)实虚词辨析(2分)
本题把文言实词和成语结合起来,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和运用。虽取材于课后练习,且采用选择的形式,但结果令人失望,得分率46%,居全卷倒数第三。考生丢分原因在于对古今词义的有关知识掌握不牢固,同时暴露了平时学生学习文言文“死记硬背”、缺乏活学活用的问题。
(7)解释实虚词(4分)
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理解。由于考生平时知识较扎实,故得分率75%。考生丢分主要在“而”和“濯”,把“而”理解为修饰关系或顺接关系或只指明关系而未解释,把“濯”解释为“亲近而不庄重”或“出”或“只”,原因在于只知大概而理解不透彻。
(8)文言翻译(4分)
本题考查文言翻译,考生大多能把句子的意思翻译出来,得分率75%。考生丢分主要在判断句式和“独”字未正确译出,还有语序不当和语义不准确,如翻译为“只有我喜欢的莲花”“莲花,是君子所喜爱的”,究其原因还是基础不过关。
(9)理解填空(3分)
本题考查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概括,得分率52%。《爱莲说》是课内名篇,考生本应熟悉,而且有明显的提示,但从得分率来看并不理想。一部分考生平时读书尚欠认真,对这篇文章不理解甚至不了解,故出现“陶渊明不问世事” “周敦颐积极向上向往安居乐业”诸如此类的答案;还有的考生未能抓住要点进行概括,“擦边球”的答案颇多;还有少数考生照搬原文作答。
(10)理由阐述(3分)
本题侧重考查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,针对“喜欢哪种花”说明理由,考生有话可说,得分率84%,为本部分最高。但也有一些考生分析过于笼统,未能根据花的特征和自身的感受来答。
(二)说明文阅读(14分)
阅读材料选自八年上(语文版)《海洋是未来的粮仓》,设置5小题,平均得分9.16分,得分率65%。本大题既考查了说明文的知识点,又联系学生已有的地理与生物知识设题,扩大学生的阅读面。文本浅显易懂,考生做题较为顺手。
(11)概括说明内容(2分)
本题考查对文段说明内容的理解概括,得分率43%,居全卷倒数第二。考生丢分主要在于未写原因。
(12)概括说明内容(3分)
本题考查对具体段落说明内容的理解概括,得分率91%,为全卷最高。考生能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,准确筛选信息并加以概括。
(13)分析说明方法(3分)
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辨析及作用分析,得分率68%。考生丢分主要在于说明对象找偏;说明方法与论证方法、修辞手法混为一谈;对于“作用”这一问题,未能结合文本进行分析,只贴标签而已。
(14)概括文意(4分)
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概括,得分率56%。考生丢分主要在于概括不完整,题目要求“谈谈你的认识”,同时又要求“结合本文内容”。有些考生对于“重要性”答得笼统,仅说很重要,对于“为什么”则避之不谈;有些考生未能结合文本内容,而谈“水污染”、“乱到垃圾”、“计划生育”等。
(15)对对子(2分)
本题侧重考查语言综合运用能力,得分率61%。考生大多了解对联的基本要求,结构对得好,但内容往往不相关;有的考生仅将首尾词语改一下;个别的甚至将两题对联套在一起。
(三)记叙文阅读(28分)
本大题阅读材料为《上帝只给他一只老鼠》。设置7小题,平均得分21.61分,得分率67%。本题赋分最多,考查面最广,涉及记叙文阅读的方方面面,考生作答须动用诸如积累、理解、分析、归纳、综合、表达、迁移等各种能力。但除个别题目因综合性较强,考生答题不完整而失分较多外,大部分题目得分率较高。
(16)文体知识填空(2分)
本题考查文体知识的识记与辨析,得分率60%。考生丢分主要在于把“顺叙”写成“时间顺序”或“事情发展”或“顺序”。
(17)情节概括填空(8分)
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与把握,得分率74%。考生丢分主要在于概括不完整和审题不认真,比如经历(2)的概括缺少“与老鼠相处”,结果(3)回答“创造米老鼠”。
(18)情感变化填空(6分)
本题还是考查考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与把握,上一题侧重于内容情节的概括,这一题侧重于情感线索的概括,得分率80%。大多数考生都能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,但能够完整准确地找出三个词语的并不多。考生丢分主要在于概括不完整,如“忍耐”这一过程缺失,个别考生顺序排列不当。
(19)原因判断(2分)
本题还是考查考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与把握,考查对主要事件的分析理解,得分率64%。考生丢分主要原因在于思维能力不高,或者说考生缺乏一定的哲学思维,与文本的阅读无关。
(20)写作手法分析(4分)
本题侧重考查考生对详略处理的理解分析,得分率37%,为全卷最低。很多考生答题时难以完整表述,较多的考生只写出“突出中心”或“为下文情节作铺垫”之类的套话,缺乏结合具体语境分析。
(21)语句揣摩(4分)
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分析和关键句的分析理解,得分率71%。对于第①问题,多数考生比较明确;而第②问题,考生丢分主要在于对文章的主旨把握不准,如答“与老鼠友好相处”为“美好的境界”。也有一小部分考生把结构的作用理解为总结全文。
(22)拓展联系(6分)
本题是开放题,侧重考查考生的语言与材料积累,得分率66%。题目设置呈开放式,不要求考生探究,难度并不大,有积累就能准确作答,积累不丰富或没积累就只能随便写写,敷衍应付了。
3、作文(60分)
今年作文评分标准进行改革,书写与题目直接赋分,作文评卷切入分为47-48分。
作文题为《温暖》和《体育,让我 》,《温暖》出自人教版初中语文第2册课后练习,两个题目平易通俗,不偏不怪,贴近生活,考生有话可说。
平均得分43.53分,比去年高4.84分,得分率72%,考生作文的语言表达较以前准确生动丰富,行文善于运用诗词,得分有所提高,结构平均得8分左右,书写较以前端正,平均得5分左右。
考生作文存在的问题:
(1)简单叙述,空发议论
不少考生写《体育,让我感悟人生》,文章先是简单叙述体育课和体育活动,至于如何感悟和从何感悟无具体描写,然后就空发一通议论。
(2)思路混乱,行文不集中
例如写《温暖》,有的考生要体现亲情,但行文东拉西扯,想到哪里写到哪里,写记叙文不懂得通过具体事例与描写来表现主题。
再如有的考生写《体育,让我彻悟人生》,一会儿写要竞争与合作,一会儿又写要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,议论不集中,更谈不上议论深入、论证充分。
(3)感情虚假,缺乏个性
这主要体现在《温暖》上,相当多考生采用的事例缺乏个性,似曾相识,让人怀疑文章情感的真实性,比如很多考生写家人或朋友雨中送伞、考前鼓励、丢车找车、深夜煮点心、过节送礼物、病中慰问等等等等。
三、教学建议
综观今年的中考语文试题和考生答题情况,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,提出以下建议:
1、还得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,明确语文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的方向,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平时教学的着眼点和出发点,才能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。课程标准规定的五个方面的目标与内容,教学中不可缺失,特别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要落实,教学活动中要重内容,不要重形式。
2、要深入研究教材,善于利用教材,不要受到教材的限制,要善于开发教学资源,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,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,优化教学过程,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。
3、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:字要规规矩矩地写,话要清清楚楚地说,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,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,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,学习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。
4、要研究学生实际情况,充分重视学法指导,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,开拓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,教导学生学会积累运用。要将课外阅读、写作和应用语文有机结合起来,培养应用语文的习惯,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。
5、要引导学生多读书,多积累,少做题。引导学生广泛阅读,特别是认真阅读《语文课程标准》中要求的课外读物。引导学生在日常的阅读中,有意识地进行资料卡片的制作和名言名句以及词语的积累和摘抄,有意识地运用归类的方法,将积累的材料(比如名句)进行梳理,进行比较式的学习记忆。
6、要处理好中考与常规教学的关系。中考的考试内容、目标及考查重点都是按照《课程标准》的要求来确定的,这和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,特别是古诗文教学,这些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加强;但是常规教学又必须以学生的自身发展为本,而不能以中考试题为依据,不能考什么就学什么,不考就不学,语文课程的有些内容,不可因未纳入中考试题而放弃教学。
| |
|
*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。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。 *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,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,下载不成功时,请一直重试下载,如果一直不成功,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,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,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!
|
|
|
|
|